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作文范文三篇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中,综合素质是必考科目,而且写作题占分是比较大的。作文写好了,那么自然分数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华中教育网整理了作文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活到老,学到老——谈教师要重视读书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书是知识的海洋,‘能够读书’使人类有别于动物,保持理性、冷静。然而,近些年的调查数据却揭露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读书率日趋下降,中国已经面临阅读危机。这不仅是对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有力讽刺,也个当代人尤其是教师,一个深刻的警醒;读书,迫在眉睫,唯有读书,才能变得聪颖睿智。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可以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加的成长历史,就是他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进而超越自我。

读书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而所有的这些都有赖于读书。

当然,读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读活”不“读死”。孔子在《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用到读书上,就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孟轲在《孟子》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讲述了不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读书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筛选的过程。如果只重“存储”而忽视“筛选,”那么你就只能成为“书袋。”因此,读书的时候要思考,思考多了才会感触更深更浓,直至豁然开朗、日益进步。

“活到老,学到老。”一名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认知,不断成长,为职业实践指导方向,增强信心、力量,进而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相信只有多读书的教师才能紧跟时代脚步,成就更加辉煌的人生。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更是一门育人艺术,它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我校教师接触的大多都是一些生活条件优越,见多识广的独生子女,但多数学生因为父母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生养成了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样一群课外几乎整天没有人管的学生,怎么才能让他们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力求做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他们都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与他们朝夕相处,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 身教重于言教,美好的言行会给学生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正则威,学高则信”,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那么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不过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学生则首先希望教师本人能做到,这是许多学生共有的心理,他们总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老师来比。所以,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

自己,做好表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定要求自己率先做到。例如,我们要求学生按时上学、准时上课,我们就应该提前到校,等学生来上课,绝对不能让学生等我们来上课;我们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扔纸屑,我们也要模范遵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俗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说的好,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自己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工作要从学生习惯养成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行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健康良性成长。

教育需要换位思考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定要记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句平常而富有教育哲理的名言。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童真无邪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则要要求我们去了认识孩子、解孩子。要求我们去和孩子换位思考,真正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理解学生,站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他,引导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人为本”,我早在学生时期就形成了这一教育理念,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可是,实际上往往还是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问题,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要求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因此,孩子总是在找机会逆反,总是在调皮捣蛋。现在学习了《要善于换位思考》这篇文章后,再来反思这一问题,我想,孩子们的逆反也许就是在对我们教师的专制的反抗吧。因此,往后我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真正地与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值此不断加剧的应试教育导致师生关系变得日趋紧张的当下,尤其需要提倡这种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当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把追求考分和升学成绩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的情况下,三者最缺少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体贴和宽容。一旦学生成绩退步或表现不好,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总是以结果论成败,很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原因何在,只知斥责辱骂。考之大量教师体罚学生,家长辱骂殴打孩子的诸多现象,都可归结到不知换位思考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过我们“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其实也就是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要做到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自己“教了几十年的书,把自己教成了学生”,“把自己教成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文字,以学生的眼光思考、提出问题,才会懂得该如何与学生沟通,该如何组织教学,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赏学生之长, 除学生所疑,宽学生之过。”每天多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变成小孩去做小孩子的先生。

 

本文地址:http://www.renduyinjie.com/zyjy/131664.html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